照顧臨終病人30年的豁達!台大醫師姚建安:善緣無論長短都珍惜,無緣的人笑笑就算了 -高雄葬儀社推薦高雄慈愛禮儀
2021-04-18
圖/50+FIFTY PLUS
文/陳莞欣 攝影/日常散步・李盈靜
編按:面對死亡,才能理解活著的意義。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姚建安,長期投入安寧療護領域。在30年的時間內,他看遍形形色色的臨終。在生命的最後,所有煩惱都無足輕重。見一眼所愛的人、嚐一口喜歡的美食,就能帶來莫大的喜悅。「理解了死亡,你就會去愛生命中看似平凡的分分秒秒。」他說。
醫院裡有個關於「安寧臉」的傳說:如何在一群穿白袍的人當中,找出安寧病房的醫師?先問看起來特別慈眉善目的那位就是了。
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姚建安給人的第一印象,讓這個說法增加了不少可信度。初次見面,他與我們素昧平生,但笑容親切,一點也沒有醫學中心「主任」的架子。在大眾刻板印象中,安寧病房盡是末期患者。醫師、護理師等工作人員,天天與死神打交道,怎麼可能笑得出來?
因為,真正的樂觀,是看過人生風雨後的釋然。30年的緩和醫療病房生涯,讓姚建安見證形形色色的臨終。他最大的體悟是死亡並不恐怖,遺憾的是在世時沒有好好活過。若能在有限的生命裡把握每次相聚的緣分,「死亡隨時發生,我都能接受。」他說。
菜鳥醫師的震撼教育 為何盡力救人卻換來無言結局?
姚建安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,30多年前,醫學院的教育不談死亡,只談如何救活病人。各專科定期召開「病例檢討會」,討論患者過世、無法治癒的原因。「從失敗中學習是好事,只是我們會有個錯誤認知,覺得病人走了就是醫療的失敗。」
實際進入醫院工作,死亡發生得更頻繁了。住院醫師第2年,他剛好在腫瘤科值班。夜裡護理師對著他大叫:「姚醫師快過來,病人快不行了!」那是一位60歲的乳癌患者,突然心跳停止,情況危急。
接下來的情節就像電視劇一樣,他連隔離衣都來不及穿,直接跳上病床幫患者做心肺復甦術(CPR)。一壓胸腔,患者手術的傷口裂開,大量鮮血噴濺而出,染紅了白色的醫師袍。但是CPR一旦開始就不能停止,他和護理師、實習醫師輪流按了30分鐘,心電圖仍是一條直線。但看護不斷懇求:「再壓10分鐘,家屬還在路上!」
「我們都說這叫『social CPR』,只是讓家屬覺得病人好像還活著,其實她早就走了。」
事隔多年,姚建安感歎地說。故事的最後有個反高潮的結尾。家屬人來了,但傷心欲絕。他們一點也沒有因為醫師努力搶救而感到欣慰,只有毫無準備的懊惱與悔恨。
患者走了、家屬傷心、醫護人員挫敗。明明盡了力,為何最後的結局卻不如人意?這次經歷,深深撼動了姚建安對醫學的看法。住院醫師第3年,他加入當時剛成立的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,學習如何陪伴患者走完人生最後一程。
他說,
不面對悲傷 失去的痛就無法真正被治癒
在緩和醫療病房工作多年,姚建安觀察,很多患者最大的遺憾,是「從未被告知真正的病情」。以為還有時間、甚至樂觀期待會有康復的一天。未料死亡來的措手不及。突如其來的鉅變,會留下最難復原的創傷。
他說起自己的經驗,住院醫師第3年,爸爸發生車禍意外,在加護病房住了40多天後往生。親戚們跪在靈堂大哭,他卻哭不出來。「可能是在醫院看到太多患者往生,當時我只覺得,為什麼大家這麼難過?」他說。直到遺體送至火葬場,他依習俗得喊:「火來了,快跑!」,意識到那是見爸爸的最後一面,眼淚才奪眶而出。
「當時我非常壓抑,只是自己不知道。」姚建安笑說,成年後第一次大哭,就體驗到「肝腸寸斷」的滋味。所有悲傷,一次傾洩。但他也發現,情緒平復的前提是面對失去。清理傷口的過程會哭、會笑,都沒關係。但若不承認受傷,只是一味否認,說再多「放下」的道理也是枉然。
他有位高中同學,本身是醫學中心的外科醫師,平時頗有威嚴。同學的媽媽80幾歲時,因為肺炎而送醫插管,無法自主呼吸。家人不想讓老人家受苦,但一撤除呼吸器,她隨時都有離開的可能。撤管前,兒子、媳婦、孫子、孫女全員到齊,眾人輪流和奶奶說話、親親抱抱。就連同學也放下大男人的身段,將臉貼在媽媽身上,小聲地說:「謝謝妳照顧家人,到另一個世界一切平安,」
姚建安指出,當醫護人員成為患者家屬,其實是最棘手的狀況。醫療專業的背景,反而讓他們更容易質疑主責醫師的處置。面對這種情況,他往往會勸當事人,暫時忘掉職業,回歸人的本質。
他說。允許現在的自己悲傷,才能踏上復原之路的起點。
看過無數臨終患者 體悟平凡的分分秒秒都彌足珍貴
30年來,台大醫院的緩和醫療病房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。醫護團隊盡力為患者完成生命未盡的心願,其中不乏有如「超級任務」般的往事。姚建安笑說,「為了患者,哪怕是天上的星星也要想辦法摘下來!」
近期他印象深刻的一個例子,是一位20多歲的年輕女孩,因為腦部腫瘤只剩下單眼視力。開咖啡廳是女孩畢生的心願,醫護團隊在新北市三芝租下一間咖啡廳,用救護車送她到現場。家人、朋友,還有病房裡的醫師、護士都到現場當她的「一日顧客」。不只滿足女孩的願望,也撫慰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父母。
「當然我們做這些,健保都不會給付啦!但我們最大的獎賞不是賺錢,而是看到病人圓滿願望。」姚建安笑說。而多數時刻,臨終之人的願望非常微小,一點也不難達成。例如,許多長者最後的心願,只是想離開醫院回家。所有家人在老家前拍張照、和左鄰右舍話家常、說再見,在人生的終點落葉歸根。
生命尾聲最常見的願望,是想再見某個人、完成某件事。好比親口對事業上的貴人、對自己有恩的老師說聲謝謝、盡情享用最愛的美食⋯⋯。他也曾看過某個肝癌末期的患者,因為癌細胞轉移到腹腔,產生大量腹水,幾乎無法進食。人生最後一年的元宵節,他把湯圓放在舌尖,嚼一嚼,感受湯圓餡的甜味。無法吞嚥,也算體驗了吃的樂趣。
姚建安形容,每位患者都是醫師的老師,教會他人生的道理。他看過許多患者被病痛折磨,有人連一口食物都吞不下、連坐在床上都有困難。甚至有人因癌細胞轉移至肺,連呼吸都有困難。平安活著的分分秒秒,都是上天給的福氣。「有些人覺得『我好悲慘、生活不順』,我都說你不是還能吃能睡能呼吸?這樣就比很多人幸福了。」
圖/姚建安在緩和醫療病房工作30年,他認為,患者是他的導師,教會他許多人生道理。
如何珍惜你愛的人?成全彼此的心願,就能說「此生無憾」
姚建安也坦言,無論團隊和家屬如何盡力,患者仍可能有未盡之志。「像有些人說他想活下去,但不可能,我們沒那麼威。」
他指出,人生很難無憾。但至少在活著的時候努力,最後才能說,「這美好的一仗我們打過了」。
這份道理,不僅適用於病房,更落實在每個平凡的日常。他常看到懊悔的家屬,在患者臨終時才嚎啕大哭,後悔沒有把握相處的時間。但即便你愛的人就在身邊,又有多少人認真看重?
他認為,人與人的相遇皆是緣分。緣在時好好對待彼此,緣盡則好聚好散。他如此形容自己的人生觀:「對我好的,無論緣分長短都珍惜。對我不好的,笑笑就算了,不要口出惡言。」
珍惜家人不是天天膩在一起 而是能圓滿彼此的夢
55歲的他,家中有3個孩子。問起他平時如何與家人相處,他哈哈大笑說:「我都以醫院為家,在病房混。」不是說要珍惜最愛的人?他回答,「是。但珍惜不是整天膩在一起,24小時相看兩不厭。而是在一起時,能圓滿彼此的夢。」
在醫界,醫師期待子女讀醫學系、將來克紹箕裘的不在少數。但姚建安深知,自家孩子志不在此。女兒選擇唸職能治療,是出於自己的興趣。兒子則是從小看爸媽當醫師太忙,早早表明對醫學院沒興趣。「有人說幫孩子規劃好,他們才不會太辛苦。我覺得何必?他們不做壞事、開心就好。」姚建安說。
他認為,人與人相處,最重要的是別強加自己的意志在他人身上。所謂助人圓夢,其實就是放手讓對方成為自己,不留任何遺憾。「我們平時都在完成患者的願望,為什麼對家人不這麼做?」他直言。
採訪尾聲,他特地帶我們到台大醫院的大廳。那裡懸掛著由醫師畫家陳家榮所作、名為〈生之源〉的抽象畫。畫作中,造物主送出天馬與小天使,在人世間奔馳,最終歸於寂靜。每個在醫院工作的人,最終都會領悟這個道理:生、老、病、死都是自然,而死亡不過是生命的延續。「面對死亡,才能看清活著的意義是什麼!」他說。
(原文刊載於《50+》;本文獲授權轉載;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社立場。)
資料來源引用: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79021?utm_source=line&utm_medium=social&utm_campaign=chatbot&utm_content=subscribe_push
高雄禮儀公司費用, 高雄禮儀社, 高雄葬儀社推薦, 高雄禮儀社推薦, 高雄生命禮儀公司, 高雄殯葬業, 高雄葬儀, 高雄殯葬公司推薦, 高雄喪葬費用了解, 高雄葬儀社, 高雄殯葬公司, 高雄禮儀公司推薦<<高雄慈愛禮儀社>>
莊元俊 0971-155622 0921-256767
以FB私訊傳送訊息:
m.me/tszai0971155622
歡迎光臨慈愛禮儀官方網站:
https://tszai.com.tw/
留言
張貼留言